欢迎访问安徽省旅游培训中心网站
圣贤话语中的现代教育意义

发布时间:2014-06-12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下来,以课堂笔记为主的形式汇集成册,而成就了一部让历代人民仰望的《论语》典集。这种仰望是一份崇敬的态度,而并非因其遥不可及。孔夫子传递给我们的大多是朴素而温暖的生活态度。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再读《论语》类古圣先贤之作,与当年以古代文学为专业研读典籍中理论已大有不同,此番更看重夫子们古代教育者典范的身份。在此将数点心得理出,以期与师者共商,与弟子同勉。

    一曰勤学惜时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所见最多之感概,孔夫子亦不例外,《论语.子罕》中这样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含蓄中包含多少沧桑?人生有限而自然永恒,在悠悠天地的时序轮转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而短暂的生命个体。那么,在这短暂有限的时光里我们该有怎样的规划呢?庄子有这样的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夫以有涯之生,修无涯之学,故常苦不及也。如若不惜分秒之时,不让它在无益之事上有丝毫浪费,就鲜有能够实现自己志向的人。故朱子有言: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延吾,呜呼老矣,是谁之愆?故而作为学生尤其不能不爱惜时间。我们不仅要爱惜自己的时间,更要爱惜别人的时间。比如甲生去乙生宿舍串门,寒暄片刻也罢,却闲话过多,以致耽误乙生太多休息、学习时间,这便可称作是偷盗别人时间的贼,这是必须戒除的恶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丰富,各类书籍日渐增多,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不能不去挑选对我们有益的书来读。读无益之书,其害处甚至大于不读书。不仅因其中腐坏思想毒害读者,也因其浪费了我们的时间精力。因此,课堂上看无益的课外书是必须杜绝的。

    二曰孝悌友善

    《论语》有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大意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做人的根本。我所带班级学生90%以上来自贫苦的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幸得国家免学费、助学金政策才能无忧地在此学习生活。而他们的父母在农村辛勤劳作、节衣缩食,以供给孩子们的日常支出。因此我常对学生们说,父母疼爱子女,即使在动物界也常见,但子女孝顺父母,却只能在人类中见到。所以孝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古人云:百善孝为先。那么孝要做到哪些呢?在我看来,应是递进的三层:顺、敬、报德。

    首先,子女应该遵从父母,不该有所违逆。因为青少年阶段处于经验缺缺、知识贫乏的阶段,因而不应全凭自己的好恶而为。敬,即敬重。我们的父母阅历丰富、经验较足,且不论他们学识怎样,他们的话符合实际,自有年轻人赶不上之处。况父母为子女辛劳一生,恩泽胜天,为人子女自当敬重父母,就如同太阳东升西落一样自然而当然。报德,即报答父母恩德。我常这样勉励学生:你们是父母的希望,是他们的精神与将来的寄托。如若你们爱自己的父母,请给他们一个舒适的晚年。很多学生在周记中表达了要努力学习,奋力争取一份优厚劳酬的工作,以改变父母贫苦现状的决心。

    三曰重公德,行节俭

    孟子有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人们如果有亲近和仁爱之善心,就没有不把善心推及到万物的。积人而成群,群体共有之物则为公物。既然公众共享公物之利益,则有共同爱护之义务。旧时乃至现在,华人常以不洁闻与世界:体不常浴、衣不常浣、咳痰于地、便溺不冲、随意涂画,凡此种种,从小的方面说,会损害个人身体康健;从大的方面看,就会危害群体利益。对于在校园这个大集体中生活学习的学生来说,讲究个人卫生、重视公众利益、爱护公物更是应有的公德之心。

    奢侈亦是违公德的。何为奢侈,以我朴素的理解,即一人之费逾于寻常人所费之均数,而又不生何等善果,甚或发生恶之影响。《墨子》有“节俭则昌,淫佚则亡”之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们逐渐淡漠了古人的教训。敞亮的教室非得开灯,卫生间的水龙头总是“细水长流”,垃圾桶里大量的剩饭剩菜,种种浪费现象频生。最近党中央提出厉行节约的主张,倡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因而背诵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长大的学子们更应该践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万不可知错而犯错。

    对于古代文学经典中大量与现代文明相通,甚至可做指导思想的精粹意识,我们实在该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潜心研读,诚恳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