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判断,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加速转向的历史新时期。面对新常态,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坚持惯性的思维、传统的办法已经行不通,需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旅游消费是综合消费、最终消费、多层次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在扩大消费需求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经济新常态下,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还是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旅游业在其中都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可以说,新常态与旅游业处处关联,旅游业与新常态深深融合,大逻辑包容小逻辑,小逻辑支持大逻辑。旅游行业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进而为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要认识旅游新常态
旅游变成人们生活的新常态,这是当今时代一个根本的变化。曾几何时,旅游属于外事接待事业范畴,对大多数国人而言,还是生活的一个奢侈品和异常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旅游进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人民生活的一个要素和基本需求。从历史长河看,农业解决了人的生存,工业满足了人的发展,服务业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在此基础上逐步兴起的旅游业则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进步。
旅游行为的普遍化。试看今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器里,涌动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名山秀水地、大小城市间、乡村小道上,攒动着纷至杳来的游客。男人、女人,青少年、中老年,国人喷涌出行。旅游,甚至成为许多老年人人生的寄托,成为晚年幸福的一个重要指标。
旅游消费的无限化。与传统热销的房子、汽车、电脑以至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相比,旅游消费方兴未艾,吸纳投资潜力巨大。甚至与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相比,今日的旅游消费形式繁多、花样百出。过去,旅游消费具有模仿性排浪式体征;如今,大众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需求持续增长,小众的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旅游消费不断扩大,就连低空、太空飞行游等也在筹划之中。
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山水风光、历史人文,科技教育、工业生产、农事农家,幽境探险,甚至废弃的厂房等社会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经过旅游化的改造,都有可能变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各类专项旅游的生动载体,都有可能成为四海游客心之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市场的全球化。国内国际的界限基本打破,地球村在旅游上体现无疑是最充分的。过去,出境游是少数人的行为,与普通老百姓无关或关系不大;而今,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要去异国他乡去走一圈、看一眼。2014年,中国出境游超过一亿人次,中国话、中国钞、中国行,成了众多西方国家、东南亚国家甚至许多偏远和不知名国家的一道风景。过去,境外来华旅客多是公干的贵宾,享受专门的外事接待;而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境外游客可以轻松的来一个说来就来的旅行。
旅游产业的中心化。经济新常态下,我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部分传统行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迫切需要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这赋予了旅游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扩就业等方面更大的责任。同时,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需要旅游产业的融入和参与,打造更多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同样需要旅游产业担当先锋。可以说,旅游产业正在由过去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速走向前台、走向中心。
二要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也是新挑战。后工业化时代,人们更多追求的是精神消费。所谓个性化、小众化,新奇异特,都是这种精神追求的外在表达。对安徽来说,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在这个时期,通常都是旅游勃兴之时。人们的关注点必然地会转到消费上来,旅游则是新的消费新热点并进而形成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适应这种新常态,将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景区景点的更新。传统山水风景区要挖掘文化因子,传统文化风物要增加科技含量,人造景观要杂揉现代的元素。游客已不满足单纯的观光,还要在里边吃住购乐;已不满足统一的固定安排,还要有随机性个性化的参与活动。需要适应大众旅游井喷的新趋势,大开大阖,大张旗鼓,大力推进,做大项目,提升旅游生产和供给能力;需要适应游客需求的新变化,拓展休闲旅游功能,创新旅游组织方式,提高旅游公共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
城市的出新。先进的旅游设施、便捷的旅游道路、浓厚的开放氛围、适宜的旅游空间,独特的城市文化,不仅是城硬实力的标志,也是软实力的窗口。新常态下,要有新的城市观,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的同时,更加注重功能拓展,更加注重满足人在全面发展中对各种元素的需要,特别是当地市民的休闲需要和外来游客的度假需要,真正使城市成为客源地、消费地、文化地、而不是单纯的居住地、就业地、谋生地。
乡村的变新。新一轮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加快推动美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要围绕这一大局,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镇古村、老少边穷村落,发展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乡镇,建设一批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村。
产业的创新。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当下,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对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旅游要更加深入的融合到其他产业和行业之中,其他产业和行业与旅游的联系也将越来越紧密,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的链条越来越延伸。交通建设围绕着旅行设计,那里可能没有城市、没有村庄,但那里有风景。工业园区厂房,不仅是为了生产制造,还需要考虑参观通道,因为游客有需求。农业生产要适应四季变化,也要适应人们参观、休闲和体验需求。
三要引领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联系到具体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着力在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上下功夫,推动旅游业更长时期、更高水平的科学发展。
要创新旅游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科学旅游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坚持产业融合、统筹推进,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开发向节约集约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要全面推进旅游业改革。改革是关键词,贯穿于旅游业发展全过程。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前,尤其要把旅游行政管理、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等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让旅游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各类创业源泉充分涌流。
要深入推进依法治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旅游法》,推进配套制度和措施落实,推进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加强旅游服务价格监管和服务质量满意度监测,严惩“宰客”等不法行为,真正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生动局面,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舒心、开心,在旅游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要聚焦旅游产品供应。适应游客消费和市场需求新变化,强化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既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切入点,也是诸多理念、行动、工程的交汇点。要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提升旅游的可进入性、便捷度和舒适度。要着眼引领休闲度假旅游,在皖南示范区、皖北、大别山等重点区域,谋划一批五十亿元以上、具有牵动效应、辐射带动力的重大休闲度假项目,梯次推出一批现实的支撑点。需要指出的是,优质资源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可以不出手,但出手就要不凡,否则不仅造成投资商的损失,还会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失。
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眼提高游客满意度,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更加积极的作为持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要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整合财力、人力、渠道,讲好安徽旅游故事,传播安徽旅游声音,提升安徽旅游整体形象。要把推进标准化作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体系。要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为旅游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要以信息化为手段,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全面提升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要着力厘清行业、事业、产业界限,破解传统统计分类给旅游这个高度融合产业的困感。
要推动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旅游业最终还是靠实体经济。需进一步增强旅游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毫不动摇的坚持一手抓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一手抓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要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旅游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要继续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在走向市场中发展壮大。要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