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加快推进旅游强省建设
编者按:2015年4月16日,王学军同志在全省旅游业改革发展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会上作重要讲话,提出了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7月15日,李锦斌同志在进一步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提出了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以下简称“四个旅游”)的重大命题。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建设旅游强省,打造“四个旅游”,是全省旅游行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本期特刊载省市旅游局长谈贯彻落实建设旅游强省,打造“四个旅游”的主要打算。
全面打造“四个旅游” 加快建设旅游强省
省旅游局局长 万以学
建设旅游强省,是省委、省政府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阶段目标。 全面打造“四个旅游”,是建设旅游强省的重点任务,也是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基本路径。
打造“四个旅游”,建设旅游强省,指明了全省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勾画了总体框架,赋予了前进方向和强大动力。各级旅游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带头贯彻、走在前面,引领全行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一要围绕打造“幸福旅游”,进一步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着力优化法治环境,全面贯彻落实《旅游法》等,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着力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惠旅强企政策落实。着力完善旅游交通服务,加强联通景区道路、旅游标志标识牌等建设。着力完善旅游集散体系、旅游厕所革命、旅游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化水平,确保旅游安全。
二要围绕打造“美丽旅游”,进一步强化特色旅游精品开发。服务美好安徽建设,加强整体策划,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打造一批全域旅游目的地。坚持国际视野、国际标准,加快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发展一批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要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和旅游扶贫计划,大力发展个性化、特色化乡村旅游,着力抓创新、抓转型、抓融合,实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构建一批旅游新兴业态和新的消费热点。
三要围绕打造“智慧旅游”,进一步加大“互联网+旅游”推进力度。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智慧旅游,加快构建集智慧政务、智慧服务和智慧商务于一体的安徽省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旅游企业,支持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租车等“互联网+”新业态发展。扩大“中国旅游卡•安徽卡”发行量、覆盖面和优惠度。
四要围绕打造“信用旅游”,进一步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创新和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信息公示和“黑名单”等制度,建立健全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制,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深入推进文明旅游宣传行动,引导游客理性消费、诚信消费、文明消费。
建设旅游强省,打造“四个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要强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抓好典型引路;要强化旅游项目建设,形成梯次推进项目的工作格局;要强化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旅游领域的全民创业、万众创新;要强化旅游人才保障,突出抓好八支队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行业要叫响实干兴旅的最强音,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落实。要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把宏伟的目标转化成一项项具体工作,转变成一个个具体项目,以钉钉子精神,一件接一件抓,抓好每一项具体工作,久久为功,务求实效,不断开创旅游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
建设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区
合肥市旅游局局长 完颜绍建
合肥市立足“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以建设环巢湖国际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目标,努力打造“四个旅游”。一是创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进环巢湖旅游驿站、观景平台等建设;积极发展休闲运动,规划建设低空飞行、水上运动等项目,精心举办环巢湖国际马拉松赛、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和青春毅行大会等体育赛事和活动,打造环巢湖体育旅游“四季品牌”;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环巢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龟山等湿地以及冶父山、东庵森林公园建设,把巢湖建成全国生态环境最美的淡水湖,打造美丽旅游,让游客在环巢湖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二是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大项目。推动环巢湖特色十二镇规划建设,加快三河古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万达文旅城、半汤、汤池温泉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安徽名人馆和岸上草原等景区的品质。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科教和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旅行等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消费,打造幸福旅游,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三是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市建设。加快推进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建设,制订出台若干地方标准或规范。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建立“以游客为本”的旅游质量评估体系和旅游投诉平台。实施智慧旅游工程,开发合肥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合肥旅游微信平台和移动客户端,实现线上、线下旅游融合发展,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打造诚信旅游,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舒心、安心。
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
黄山市旅委主任 李 忠
黄山市积极把握政策机遇、主动作为,着力推动黄山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一是推进旅游改革发展。积极争取黄山市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制定出台黄山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和任务分工,认真做好“十三五”旅游规划编制,全面实施“5个1工程”。二是突出旅游整体营销。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渠道,整合山上山下旅游资源,加强皖南示范区区域合作,办好旅游节会活动,着力巩固重点市场,发展新兴市场,培育潜在市场。三是丰富旅游产品业态。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养老养生、体育旅游、研修研学等新兴业态,编制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四是强化旅游品牌创建。巩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5A创建成果,加大齐云山、太平湖等景区5A创建力度。积极创建旅游度假区和研学旅游基地。抓好乡村旅游四级联创和星级(A级)农家乐评定,评选推广全市特色民宿客栈。五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以承办全国乡村旅游提升及扶贫会议、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为契机,率先完成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建设任务。推进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建设,以讯飞爱途综合电商平台上线为契机,引导旅游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六是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深化依法治旅,加强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巩固提升全市游客满意度。强化协会的行业自律和服务作用,促进旅游行业诚信经营、规范执业。
围绕全域化旅游全景化池州
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城市
池州市旅委主任 章 健
池州市围绕全域化旅游、全景化池州,着力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城市,积极投身旅游强省建设热潮。一是突出皖南特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环九华山佛教文化观光旅游圈、环主城区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圈和以市区为主、以三县为辅的扇形旅游集散体系,构建城镇、景区、乡村串珠成线的旅游生态景观带,全域化布局生态旅游。建立市县区联动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协调调度机制,推进全市旅游发展3年行动计划,实施文化旅游项目“141”工程。二是突出旅游载体,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以杏花村为代表的现代生态农业休闲基地,以仙寓山为代表的富硒养生基地,以升金湖为代表的湿地休闲基地,以秋浦河为代表的亲水体验基地,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在九华山机场、主城区集散中心、火车站、旅游码头建设免税商店和品牌折扣店,推动“商旅”紧密结合。继续引进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国际铁人三项赛等国际性体育品牌赛事,建设九华山国际体育产业园等一批体育训练基地,推动“体旅”互动发展。三是突出文化灵魂,加强品质内涵提升。推进九华山申报世界遗产,每年选拔市级非遗传承人10名,出台非遗“名师带徒”实施办法,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每年2000元补助。加强非遗工艺品的研究开发,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与旅游融合。四是突出市场主体,加强旅游改革发展。创新发展融资模式,九华旅游、秋浦河、龙泉圣境等旅游企业纷纷在上交所主板和三板成功上市。运用互联网+发展智慧旅游,建设城市自助导览系统,与百度地图公司合作拍摄池州360度全景。九华山风景区与景域集团合作引入“互联网+目的地”新模式。
让乡村旅游成为美好安庆建设新引擎
安庆市旅游局局长 何新华
安庆市坚持围绕旅游市场新需求和旅游发展新趋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扶贫富民作用,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融合发展新路径。一是依托“风景”建“盆景”。积极发展景区周边、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出口及沿线乡村旅游,建设一批有山水依托、“乡土味道”和地域特色的名镇名村,积极开发山水人家、采摘篱园等乡村旅游产品,培育乡村旅游集聚区、环城市乡村旅游集聚带。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秀美的乡村景致,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四季有客,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实现惠民富民。二是围绕“整合”促“融合”。把乡村旅游融入旅游业发展大“盘子”,实现乡村旅游与生态游、文化游、红色游等紧密互动,形成与主要景区呼应、主要城镇休闲要素补充的发展格局。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和标识标牌。加强资源整合,推出不同主题、合理组合的乡村旅游线路,把乡村旅游点和主要旅游景区串线连片。三是注重“规范”抓“示范”。充分利用当地民俗风情、农事节庆,使游乐项目、酒店餐饮、购物的设计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参与性,加强规范管理,让游客喜闻乐见。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积极创建国家乡村旅游示范区和大别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到2020年,创建3个旅游强县、20个优秀旅游乡镇、8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00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 助推老区群众致富
六安市旅委主任 梁修存
六安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秉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保护生态发展旅游,发展旅游促进脱贫,走出一条新常态下“靠山吃山、吃山致富”的旅游扶贫新路子,让更多的老区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一是抓产业布局,强化旅游扶贫的支撑。规划建设以天堂寨、白马尖、万佛湖、寿县古城暨八公山、霍邱两湖、六安中心城区及城郊为核心的六大旅游区,重点培育大别山北坡自驾车旅游景观走廊、“六安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淮河楚文化观光体验,以及以双墩王陵区、皋陶文化园和东城都遗址为核心的六安城区历史文化长廊等五条特色旅游线路,全面布局旅游产业,推动旅游长久的支撑发展。二是抓项目建设,夯实旅游扶贫的基础。强化旅游项目谋划,加强旅游招商引资;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公厕、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全面完成六安市旅游业重点项目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三是抓美好乡村,把握旅游扶贫的关键。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充分挖掘、利用大别山区的旅游资源,突出特色、彰显个性,依山傍水、随形就势,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创建六安大别山生态旅游示范区。四是抓改革创新,激发旅游扶贫的活力。加大旅游工作领导力度和政府财政资金引导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制度和旅游规划评估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全市旅游资源统一开发管理,推进旅游资源管理一体化,积极探索旅游资源跨区域合作和以高铁和高速公路为代表的新一代快速交通沿线重点客源城市的市场合作,进一步释放旅游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旅游脱贫的带动力。
坚持“软硬兼施” 建设“欢乐芜湖”
芜湖市旅游局局长 吴 群
芜湖市坚持提升美誉度知名度等软实力和提升景区品位城市品质等硬实力,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建设欢乐芜湖。一是创新营销模式,持续释放“欢乐芜湖”影响力。策划芜湖美食上榜央视《一城一味》、《舌尖上的中国》,与国内知名旅游营销机构和媒体合作,加强“欢乐芜湖”城市旅游形象宣传。跻身“合福高铁旅游媒体联盟”,联合展开高铁旅游宣传。支持旅游电商平台建设,推动乐游网、三只松鼠等电商企业整合区域优质旅游资源,展开线上推广营销服务。二是创新差异发展,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建成方特欢乐世界、东方神画等项目,实施西洋古建筑复活工程,兴建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商贸旅游综合体项目,初步形成了以高科技主题公园集群为引领的欢乐城市休闲体验游系列旅游产品。进一步推进新华联海洋公园、方特复兴之路主题公园、陶辛利海假日国际公园、大砻坊工业历史长廊、鸠兹古镇、芜湖古城等项目建设。三是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宜游宜业环境。推进绿色出游,构建公共自行车和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商合杭高铁等建设,开通城市旅游交通专线,规划建设面向皖江和皖南的旅游集散中心,进一步增强芜湖旅游通达性。全面实施旅游行业服务品质提升工程,着力培育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
让“山水诗乡 多彩宣城”品牌更响更靓
宣城市旅委主任 周小红
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宣城市自我加压,拉升标杆,强化战略意识、机遇意识、全局意识,力争把“山水诗乡 多彩宣城”品牌叫得更响做得更靓,实现从旅游大市到旅游强市的新跨越。一是加快推进敬亭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大桃花潭景区、大云岭景区、青龙湾景区5A级景区创建。二是抢抓争创“大黄山国家公园”的机遇,推动查济、桃花潭、黄田、江村、龙川等古村落补充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推动扬子鳄栖生态息地、徽杭古道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三是推出全国独树一帜的“中国文房四宝”、“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研学旅游产品,全力打造全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四是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办“(中国)古道旅游联盟”,打造古道(徒步)旅游国际品牌。五是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建设全国健康休闲养生养老目的地,打造一批国家级、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突出“互联网+”战略,打造智慧旅游。
大力推进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
淮北市文旅委主任 李 强
淮北市围绕“让旅游业为发展添彩,让发展因旅游业出彩”的思路,多措并举,推进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开发。一是坚持政策带动。及时制定并出台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思路,制定产业政策,分解目标任务,督促检查落实。二是坚持项目牵动。推进运河古镇、龙脊山旅游核心区、四季榴园、南湖等创建4A级景区;引进建设老猫洞生态乐园、台湾文创园、政通梦幻王国、东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投资超过10亿元的大型旅游项目。三是坚持政府推动。在资金、用地、拆迁等困难和问题上,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四是坚持市场驱动。围绕扩大客源市场,重点打造相山古庙会、临涣民俗文化旅游节、塔山石榴文化旅游节、华东地区汽车场地越野赛等品牌节庆,做到四季有节、年年举办、有声有色。在央视、安徽卫视适时推出淮北旅游广告,加大与中原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各市的交流合作,提高淮北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讲好“铜”故事
铜陵市文旅委主任 徐常宁
铜陵市立足青铜文化旅游特色,力争做活铜文化,做实铜产品,做特铜景点,做响铜旅游。一是以铜遗址联盟为基础,组建国内铜旅游城市营销联盟;依托大工山古采矿遗址、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等,推进“铜文化”申报世界遗产。二是推进旅游商品集散地、特色购物街区和专业店的建设,注重开发铜系列旅游商品和纪念品。三是围绕打造“中国铜博物馆”的目标,将博物馆打造成高品质、且具有铜陵特色的铜文化特色景区。加快推进大铜官山公园建设。四是以金牛洞古采矿遗址为中心,以铜文化为载体,打响“中国古铜都”品牌,融入皖南世界遗产之旅;以现代铜工业企业、铜工艺品企业为载体,开辟省内有特色的铜工业体验之旅。
把马鞍山建设成运动健康休闲旅游中心
马鞍山市文旅委主任 胡支农
宁安城际高铁开通在即,马鞍山市未雨绸缪,充分发挥地处南京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圈以及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东门户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运动健康休闲旅游中心。一是着力打造特色产品。加快推进马鞍山濮塘休闲度假和运动休闲项目建设,启动采石风景区创建国家5A景区,加快凌家滩国家大遗址公园和和县猿人遗址公园创建;建设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含山、和县北部温泉休闲度假中心,打造休闲旅游品牌。二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产品。围绕迎接高铁时代,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举全市之力推进“十大文旅”重点项目建设,谋划建设游客接待中心、自驾游服务中心,新增或改建旅游厕所100个,新增旅游标牌200个。三是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促进绿松石、洪滨丝画、采石茶干等文化旅游商品企业和文旅集团等企业做大做强。完善综合执法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创新宣传营销运行机制,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
创新淮南旅游营销新渠道
淮南市旅游局局长 陈 岩
淮南市将进一步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旅游发展的相关要求,按照“一分资源、二分策划、三分打造、四分促销”的理念,对全市旅游实行整体策划、整体包装、整体推介,促进景区联合、企业联营、区域联手、宣传联动,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宣传营销活动,不断提升淮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打造活动营销。塑造“大八公山旅游嘉年华”、“焦岗湖水青春欢乐季”两大活动品牌。二是打造智慧营销。完善充实淮南智慧旅游“网站集群、电子商务、手机服务”三大平台,扩展淮南智慧旅游“企业网站、官方微信、旅游APP、旅行社管理系统、酒店微信点餐系统”五大功能。三是打造事件营销。推出 “最牛牛的牛肉汤”、“最美味的豆腐宴”,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吸引游客和媒体眼球,提升淮南旅游影响力。四是打造诚信营销。大力推行行业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加强市场监管、综合整治和社会监督,建立旅游企业诚信档案,开设旅游违规曝光台,严厉打击零负团费等违法行为,靠诚信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巩固和扩大客源。
以重点项目为抓手 做旅游强省建设的实干家
滁州市旅游局长 严 明
滁州市将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目标,坚持立足项目抓发展、抓住项目促旅游,积极投身发展“四个旅游”,争做旅游强省建设的实干家。一是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聚焦全市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跟踪和推进长城文化创意园、来安舞彩国际旅游度假区、明光八岭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天长地久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以开展星级农家乐、家庭农场、休闲旅游村、森林人家、水上人家、现代休闲与农业旅游示范点、自驾车营地等旅游品牌创建活动为载体,重点培育打造滁城西部山区乡村休闲观光带、全椒55公里环线乡村旅游带、来安S312生态旅游线、明光XO旅游线、黄栗树风情小镇、滁城美食一条街等,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带动力的滁州乡村休闲旅游特色产品。三是强化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着力健全完善道路旅游标识牌,完成全市境内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国道等60块标识牌、100块县、乡(村)旅游道路指示牌建设;着力加快旅游厕所建设和提升,加快旅游景区景点、旅游街区、城市至重点旅游景区道路、乡村旅游点等涉旅场所的旅游厕所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着力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开通微信旅游公众平台,安装旅游自助查询服务终端设备,实现旅游在线服务和景区门票预订;着力保障旅游市场安全和提升服务质量,以让游客在滁州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
积极推进旅游与“新四化”融合发展
蚌埠市文广新局(旅游局)局长 袁 政
打造“四个旅游”,建设旅游强省,指明了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蚌埠市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旅游业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融合发展,不断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依托工业基础扎实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依托城镇化起步相对较早的优势,大力开展旅游特色乡镇和特色乡村创建活动;依托省级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机遇,以游客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装备为支撑,加强规划指导、政策扶持,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信息化相结合,加快构建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淮河风情之旅、龙子湖漫游之旅、天河修心之旅,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享受美、发现真、传播善,让旅游在以美化人中彰显价值魅力,力争实现2020年建成文化旅游强市的奋斗目标。
“个性”+“智慧”
走出一条特色化旅游强市之路
亳州市文化旅游局长 怀 颖
亳州市立足“中国药都”这个富集的个性化资源,用“药”来做旅游的文章,用“智慧”来升级旅游的品质,努力碰撞出旅游业大发展的“火花”,努力走出旅游强市的特色“之路”,让亳州旅游富有知名度和享有美誉度。围绕药、酒、文化,推出药膳、温泉度假、中医药保健养生等系列产品,建设养生旅游品牌。围绕中药种植,推进优秀旅游乡镇、星级农家乐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创建,统筹做好旅游古村落、民俗村、美食体验、特色购物街开发建设。围绕历史文化和养生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古城文化旅游区、曹魏文化旅游区、养生文化旅游区和道家文化旅游区。围绕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道路、标识标牌、停车场、旅游厕所厕所、高速公路宣传牌、服务区旅游化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市智慧旅游布局和应用,增设景区宣传、旅游线路查询介绍、交通和景区门票在线交易、景观体验、餐饮住宿、租车服务、地方特产购买等导航、导游、导购服务,建设亳州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为打造智慧旅游、智能旅行发力。
继续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阜阳市旅游局局长 董 坤
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四个旅游”,建设旅游强省的决策部署,阜阳市在认真分析旅游发展趋势,找准自身资源优势基础上,把大力发展乡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着力在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努力使旅游业与美好乡村相得益彰,成为促进群众就业、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产业。一是提高各级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切实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筹备召开全市旅游业改革发展大会,推动出台《阜阳市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争取将旅游业纳入对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之中。二是深化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以建设皖北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推进颍州西湖、太和沙颍和国家湿地公园、祥源生态文化旅游区、中国管园等项目建设,实施八里河提质增效项目,推进各类农业生态园等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积极创建旅游强县、旅游乡镇,促进兴旅惠民。三是提高旅游服务设施配套水平。推进阜阳市、颍上县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善旅游标志标牌体系,开展厕所革命行动,整体推进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功能完善,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配套水平,优化旅游环境。
让旅游业发展助推居民幸福指数提高
宿州市旅游局局长 王 伟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四个旅游”,建设旅游强省的决策部署,宿州市将立足实际,从当前最具基础的事项,最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突破,推进全市旅游业加快发展,促进生态优化、结构转型、文明提升,促进居民旅游幸福指数提高。一是以旅游业发展助推环境优化。以创建安徽省“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完善城市旅游公共基础设施,推动开展全市旅游企业“文明旅游”万里行活动,提升宿州旅游形象,提高宿州市民文明旅游素质。二是以旅游业发展助推生态改善。以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扎实开展宿州“三线三边”暨景区周边环境整治活动,将景区周边环境打造与景区等级评定相挂钩,进一步美化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灵璧奇石文化园、灵璧现代农业博览园等国家4A级重点景区周边生态环境。宿州美丽旅游的空间进一步靓化,美丽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三是以旅游业发展助推基础设施配套。推进灵璧县智慧旅游试点工程,加快灵璧县域旅游全景印象网上虚拟游、景区门票网上支付等,推动宿州旅游微营销、微支付、微互动、微预约,引领开启宿州智慧旅游发展新模式。同时,深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旅游交通设施改善等工程。
在“信用旅游”上探路发力
广德县旅游局局长 欧阳徽
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智慧时代既是旅游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既能助力旅游发展也会阻力旅游发展,能否掌控这把“双刃剑”,广德县在“诚信”上下功夫,围绕“信用旅游”做文章。一是积极完善监管体系。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和密度,畅通游客投诉渠道,完善投诉受理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处理游客投诉。成立广德旅游摄影协会、广德农家乐协会等组织,以行业协会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充分发挥协会职能作用,协调旅游同行业间、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与有关部门间的关系,促进旅游行业良性健康发展,努力让游客游得开心、游得放心、游得舒心。二是加强品牌创建和示范引领。将旅游品牌创建作为推进旅游工作的重要抓手,推进农家乐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精心打造“广德农家”集聚示范区,推进木子山庄等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创建,使之成为文明经营、诚信经营、品质发展的示范。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促进旅游产品开发
宿松县旅游局局长 石海燕
宿松县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多种原因,宿松旅游业开发严重不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源资本对接,扩大旅游开发力度,努力将宿松打造成为皖鄂赣“后花园”。一是打造精品形成发展核心。以龙感湖、黄湖、大官湖和泊湖四大湖泊和精品旅游线路为载体,整合资源,构建旅游产业的支撑点,在加快华阳河湖群湿地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打造石莲洞禅宗文化园、洲头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白崖寨、小孤山旅游集群。二是突出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适应大旅游、大产业的新形势,加快推进旅游的区域融合和产业联动,充分释放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将文南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艺术纳入到相应的旅游活动中,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三是完善设施夯实发展平台。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北沿江一级公路、疏港大道等项目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新建、改造一批旅游公厕,配齐旅游标识标牌,全面实施智慧旅游项目,不断提升服务水平。